30億人改變的經濟模式
《全球經濟新霸主》 Three Billion New Capitalists: The Great Shift of Wealth and Power to the East 導讀
胡均立 (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)
作者:克萊德‧普雷斯托維茨(Clyde Prestowitz)譯者:陳俐雯 出版:商智文化 定價:320元 類別:經濟
原載:2006-03-12 中國時報 B2版
「30億大軍來了!」在二次大戰後的30年裡,全球有一半人口生活在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體制下,沒有機會參與全球化的經貿發展浪潮。在上個世紀的最後20年裡,中國大陸、印度、前蘇聯等經濟體下的30億人口,重新加入以資本主義為遊戲規則的世界經濟賽局中。憑藉著優異的製造能力、廉價的人力資源、以理工為主的基礎教育,世界另一半的人口,改變了國際分工佈局,進而威脅二次大戰後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。
作者普氏曾任美國雷根政府貿易談判代表,現任華府知名智庫「經濟戰略研究所」所長。他認為製造業才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最終來源:少了製造業這條命脈,大多數的研發工作和生產力將無以為繼,所有產業中最高工資的工作機會也將因此被切斷。中國的製造能力、印度的軟體研發能力,都造成美國製造業持續外移到這些地區。製造業外移的結果,不僅使美國工作機會流失、工資與家庭所得成長趨緩、貿易赤字上升,最終將威脅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。
作者所建議的美國經濟發展模式,可以說是一種「重工主義」:他讚揚中國大陸的新一代領導人懂得運用工程師的方式思考,並充分了解科技發展與製造、大學教育、及硬體設備之間的關聯。他批評外國政府干預外匯市場及補貼外來投資的「重商主義」做法,主張為了維持美國經濟的競爭力,應優先加強美國的數理及工程教育,政府應補貼教育而非農產品,並且努力改善基礎建設,來提高美國的製造與研發能力。
作者質疑以發展服務業為主軸的近年美國經濟模式,認為網路泡沫化危機已顯示服務業無法創造足夠的中長期就業保障。製造業外移造成重要企業的消失,導致工程科系學生人數下降,反過來又造成企業競爭力的下降。依循「重工主義」的思維模式,他特別強調工程教育的重要:強化學生紀律、教師待遇、獎學金、終身教育等,是美國教育改革的重點。 書中所描述製造業外移造成失業率上升、貿易順差下滑等現象,也發生在緊鄰中國大陸的台灣。大陸已面對嚴重的境內污染、能源和水資源不足等問題。然而,中國正由世界工廠更進一步發展為世界市場,鄰近的台灣則一直擔心會被加速邊緣化。
作者所一再強調的製造與研發能力、教育、基礎建設等結構競爭力的支撐因素,固然是老生常談,卻是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命根。滅頂在政治口水中的台灣產官學界,不妨藉由投資與改善這些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因素,好好地來全民拼經濟。